位於府城中正路的國立台灣文學館,2003年10月正式開館營運以來,從沒進去參觀過。這一座建於1916年的法式建築,已名列南市國定古蹟,它曾是日據時代台南州廳和光復後市府舊址,1997年開始修復整建後,已然呈現新的風貌。最近心血來潮,在某日午後不意間闖入,彷彿穿越了林間聽到了海的聲音。
原來館內正在舉辦林海音文學展,主題就是「穿越林間聽海音」。或許是館方宣導不力,或許是我漫不經心,差點將這已展示多時的文學特展失之交臂。(展期2009.08.07-2010.03.01)
那一本「城南舊事」(1960年出版,1985年拍成電影)描寫北京城胡同巷弄平民百姓的小故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林海音一定是北京姑娘。沒想到吧?她可是道道地地的台灣苗栗頭份人,但却出生於日本大阪,長大成人於北京,却把生命的光輝投射在故鄉台灣。
原來她的父親林煥文(1888-1931)早年東渡日本,母親於1918年在大阪生下了海音(本名林含英),三歲時回到台灣,五歲又舉家遷往北京居住。從五歲到三十歲都在北京渡過,求學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春明女子中學和北京新聞專科學校。但父親在她十三歲(1931年)時就離世了,剩下母親和她一起照顧三位妹妹和兩位弟弟。1937年她十九歲時正式担任北京世界日報記者,二十一歲與何凡(本名夏承楹)結婚,三十歲即1948年11月,和丈夫、三個孩子、母親及弟妹擠上中興輪回到台灣。
林海音返台隔年即進入國語日報工作,四年後受聘担任聯合報副刋主編,直到1963年4月23日。
1963年4月23日這一天,「聯副」出現了一首詩「故事」,作者筆名風遲(本名林鳳池),這首詩敘述一位船長,因無知迷航後漂流孤島,而後被島上美麗的富孀吸引竟忘記自己的家鄉。詩中「船長」的角色,被當年的警備總部認為隱射蔣介石和國民黨,不但讓林海音主動辭掉主編職務,更讓原作者坐牢四年半。這一件文字獄,知道的人可能不多,有人稱之為「林海音事件」或「船長事件」。
林海音一生幾乎不提此事,低調以對。
何凡事後回憶:「在那個年代,這種事可大可小,能平安解決就好了。我們能做的事很多,不做這件事,可做那件事。」很久以後,林海音對鐘肇政說:「這次的事情,使我真正體驗到的是吞下眼淚是什麽滋味!我是喜歡笑的女人,但是喜歡笑的人,大半也喜歡哭,我不例外,我像一隻受了委曲的鳥,本應當大哭一場的,但硬是把眼淚吞下去了。」
展示現場並沒有這首詩,我却在網路裡找到了。
故事 作者:風遲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
以致於迷航海上
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幽幽,一去就是十年的時光
他在島上邂逅了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嫵媚和謊言,致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啟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只是免於飢餓的口糧
她曾表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
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寳藏
而他的鬚髮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於寳藏就在他自己的故鄉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致我無法告訴你那以後的情况
現在看這首詩,怎麽看都和蔣介石扯不上關係,或許蔣介石真的不許別人說三道四,容不得閒言閒語;也或許是他身邊的衆嘍嘍假傳聖旨,故入人罪?因寫這樣的詩而坐牢,真是情何以堪呀! (上)
(20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