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他仍在教書時,其經濟情況並不寬裕,為了資助劉質平完成學業,他寫給劉君的信提到每個月的收支情況如下:
每月入薪水百零五元
出款:
上海家用四十元 年節另加
天津家用二十五元 年節另加
自己食物十元
自己零用五元
自己應酬買物添衣五元
每月可餘二十元作君學費用
在如此拮据的惰況下仍資助劉質平, 實在令人感佩. 後來這位劉質平先生也果然在中國音樂藝術上大放異彩, 算是沒有辜頁了弘一的一番苦心.
另一本是〝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讀〞作者王少農,2008年9月北京線裝書局出版.
〝晚晴集〞是弘一法師墨寶, 裡面抄錄佛家格言101條, 是弘一手邊常備之物, 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作者闡釋解讀晚晴, 可謂精微並富禪意, 用心至深. 例如晚睛集的開篇〝若失本心, 即當懺悔. 懺悔之法, 是為清涼.〞出自〝金剛三昧經〞. 本心很簡單, 就是本来的心, 引申為真如本性, 菩提心, 大悲心. 大乘佛法通常講的四弘誓願, 六度布施心, 持戒心, 忍辱心, 精進心, 禪定心, 般若心, 這都是大乘菩薩的本心. 而〝清涼〞者, 我們的人生一開始心靈是清涼的, 身體是清爽的, 德性是清洁的, 這是三清. 弘一法師引用金剛三昧經中的話, 做為人生格言, 就是讓我們不失本心,清涼做人. 作者具慧眼善根, 博古通今, 解讀晚晴別具一格, 是給弘一的最佳獻禮.
2009年5月20日, 趁遊杭州西湖之便, 我到離西湖不遠的虎跑, 想一尋當年弘一出家的虎跑寺(原定慧寺) 芳跡, 結果更出我意料. 當年弘一出家的佛寺已不復見, 卻設立了〝李叔同弘一大師紀念館〞. 裡面詳列李叔同在音樂美術金石等藝術及佛學方面的成就, 連參觀的遊客都情不自禁的哼起〝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的名曲.
這是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 看過了紀念館內弘一的畫像和雕像, 以及旁邊精舍內他掛單的小竹床和小蚊帳, 心中波瀾起伏, 弘一大師清癯飄逸的身影, 彷佛就在眼前.
1942年9月圓寂的弘一大師, 絕不會想到六十餘年後會有那麼多人懷念他, 在他出家的虎跑寺立舍利塔碑, 重建精舍, 設立紀念館. 在遊人如織的西湖附近, 每天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旅人踏入他的紀念館, 哼著他作的歌曲, 緬懷他出家前出家後在藝術和佛學上的成就.
而一位隨緣隨興的台灣旅人, 在2009年5月的某一天, 竟因異地的一本書, 引發如此感性的漣漪, 牽動了異鄉旅人的心!
呀, 弘一!
< 2009.05.21杭州桔子水晶酒店初稿, 05.24上海居所完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