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弘一 (三之一)
許久未見散文名家林清玄在台灣的身影,竟然在大陸的電視台看到他主講茶經,介紹杭州龍井茶,搖身一變成為茶道專家了。
隔天(2009.05.09) 在上海一家書店又看到他簡體版的幾本散文集,其中一本吸引了我的注意,就是本文標題的【呀!弘一】。
其實這本書是他於1992年在台北完成的,離今日已經十七年,這本簡文版出版於2007年9月,文字魅力於不同時空依然風靡華人世界。
說來巧合,和林清玄一樣,早年我也拜讀過陳慧劍居士著作的【弘一大師傳】,也同樣皈依於懺雲老和尚。但我對佛學的追求只是淺嚐輒止,不像他深入研究,儼然已成佛學大師。尤其他40歲那年完成的【菩提系列】暢銷書,誠是當代深具影響力的作家。
之後,所發生的一些個人感情糾葛,則多少影響了他的聲譽和大師形象。幸而寫作畢竟是他的呼吸、他的歡喜、他的朝聖、他的完成,他不曾倒下,換個時空依然活躍,筆健如昔。
弘一大師有太多的傳奇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未出家前,他是曾留學日本的才子,是已享盛名的藝術家李叔同,舉凡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表演、音樂、金石無一不精。他的俗家生活也多彩多姿,娶了兩位妻子,還有一個日本如夫人,有兒有女,有高尚職業(教授職),卻在39歲的壯年毅然出家,當和尚去了。
這在當年可以想見的曾造成一時轟動,有人說他夠氣魄,說出家就拋下一切出家去了;有人說他絕情無情沒有人性,讓他父母妻兒情何以堪?
我同樣有個疑問:他的家眷子女日後如何了?好像沒人關心過,沒有任何一本著作交代過這件事。 (或是我寡聞,尚祈指正)
林清玄在這本書中提到幾則李叔同的軼聞,就是他的怪脾氣,讓人嘖嘖稱奇。
其一是日本如夫人的母親來探望女兒,臨去時適逢下雨,岳母要借一支雨傘,他硬是不借,還掠下一句狠話:
「當初妳女兒嫁給我時,並沒說過將來有一天有個丈母娘要來借雨傘的。」
結局是日本小老婆無奈的任由母親倖倖然離去。
這是後人加油添醋杜撰?還是確有其事?
另一則故事。
李叔同是一個非常重視守時觀念的人。有兩次,好友遲到五分鐘,他即閉門不見,隔著門窗丟下一句話:
「你來遲了,下次找時間再見面吧!」
如此一個堅守原則固持本性的人,多麼令人難解!
(待續)
呀!弘一 (三之二)
做為藝術家的李叔同,你真的不能不佩服他在音樂和詩文上的成就。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憶兒時】
春去秋來,歲月如流,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家居嬉戲,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老梅一樹,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小川游魚,曾把閒情托。
兒時歡樂,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兒時歡樂,斯樂不可作
這兩首膾炙人口的歌詞,正是弘一大師所創作,詞意簡明親切,充滿文學氣息,優美動人的旋律,感動了多少人的心。雖說曲譜來自美國民謠,但詞曲的諧和蘊藉卻是很中國風的,在我國音樂教育史上也有它不可忽略的地位。當然,這兩首歌也永遠是我的最愛。
另外【春遊】和【歸燕】的詞與曲則都是弘一所作。更多的傳唱曲則多是弘一的詩詞後人譜的曲了。大家喜歡弘一的歌曲詩詞不是沒有道理的,音律的諧和、意境的高妙真是平常人所不能企及。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 春人妝束淡於畫
遊春人在畫中行 萬花飛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黃 柳花委地芥花香
鶯啼陌上人歸去 花外疏鐘送夕陽
【歸燕】
幾日東風過寒食 秋來花事已闌珊
疏林寂寂雙燕飛 低迴軟語語呢喃
呢喃呢喃 呢喃 雕梁春去夢如煙
綠蕪庭院罷歌絃 烏衣門巷捐秋扇
樹杪斜陽淡欲眠 天涯芳草離亭晚
不如歸去歸故山 故山隱約蒼漫漫
呢喃呢喃 呢喃 不如歸去歸故山
【植菊】
我到為種植 我行花未開
豈無佳色在 留待後人來
【悲秋】
西風乍起黃葉飄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 夢影迢迢 雲落憑誰弔
鏡裡朱顏 愁邊白髮 光陰暗催人老
縱有千金 縱有千金 千金難買年少
林清玄說,李叔同在俗家時的怪脾氣,極端、前衛、孤僻,這在出家人來說反而是好的。
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李出家後未改原來的極端和怪脾氣,我仍認為是不足取的。我以為出家後的弘一,受到佛法的薰陶,已大大的脫胎換骨,不再是離經叛道孤傲的李叔同。
至於說他出家后的不攀緣、不化緣、不收徒眾,我以為並非怪僻使然,而是他人中之鶴的有所堅持。
出家后的弘一,選擇最艱苦的南山律宗,成為自明朝以來守戒最著名的高僧。
林清玄說弘一::「修律成就而能感動千千萬萬的人,是源於他在性格裡的那種嚴苛。這嚴苛在以戒為師的出家人,正是最高的風景。」「書法一絲不苟,音樂乾淨簡潔,金石刀筆肅然,詩詞了無塵氣,這不是偶然的,是人格的顯現。」真是道盡了弘一鶴立雞群、晶瑩如玉,亭亭菊一枝的身影。